他是老师,她是学生,师生恋下的孩子,现在混得怎么样了?
所谓“师生恋”,这个名词也许不好听,总觉得有指责意味(现在似乎渐渐的有些小年轻羡慕了?),甚至世人对父母是师生恋的孩子未来的境况也有好奇。
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夫人杜致礼就是师生恋,但他们年龄只差五岁。他们一起度过了长达53年的婚姻历程,并育有二子一女。这些子女们如今各有成就和自己的生活。
长子杨光诺,现在是美国电脑工程师。专攻电脑编程和网络安全领域,发表过众多相关论文。在电脑界,也是一个知名人物。
次子杨光宇,曾在加拿大求学,主攻的是工程学,现在是一名美国化学家。值得注意的是,同时他也是一个业余天文学家。
甚至在美国亚桑利那州有一个私人天文台叫做沙漠之鹰,还曾发现过2000多颗小行星。能把副业做得比专业还要出色,可见他是一个有追求有自己生活乐趣的人。
女儿杨又礼是一名医生,虽然这个职业听上去好像没有科学家、工程师这些职业高端,但是医生救死扶伤,做的却是立竿见影、实打实的事。
杨教授与她第一任妻子所生的这些儿女们。多是早已成家立业,生活也都是安稳幸福。
相信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。杨振宁这三个字总是和钱学森,邓稼先两位科学家联系在一起。
在我们的印象中,这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,年纪轻轻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,是厉害的科学人才。
后来,加入美国国籍的他还曾多次回到祖国,进行学术交流,开讲座。这对中国近代在物理学方面的进步也有巨大推动作用。
杨振宁教授还自己出钱为各高校设立奖学金,鼓励青年奋发努力。甚至和外国友人一起创办了“全美华人协会”,极大地促进了中美多方面的关系发展。综合所有,这无疑是一位可敬的科学家、爱国者。
时间回到1949年,这位才华横溢,心怀抱负的热血青年在国外求学时,邂逅了自己曾在西南联大附中教书时的女学生,也就是杨振宁的第一任夫人——杜致礼。
当时两人也只不过是相差了五岁。郎才女貌,互诉情意。相恋后不到一年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
我们现在能看到关于他们的照片,二人多是手挽手,舒心地对对方微笑,或是看着镜头淡淡地笑。透过照片我们都能感觉到那种遇到对的人而表现出的庆幸与幸福。
1951年,杨振宁的长子杨光诺出生了。杨光诺的名字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给起的。
当时,杨老先生的目的很纯粹,希望儿子杨振宁能够“研”有所成,获得一个诺贝尔奖。1957年杨振宁果然不负众望,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可能大家并不是特别了解他的夫人,他的夫人杜致礼是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长女。出生在军人家庭,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。
后考入西南联大附中。也正是在那个地方,杜致礼与他的数学老师杨振宁认识了。有志青年遇见多情才女,顺理成章互相都在对方心里占了特殊的地位。
虽说是师生,但是二人年龄差并不大,二人可以说是知己,互相欣赏,互相倾心。
赴美求学时,杜致礼专攻的是英国文学。同时她还有广泛的爱好。喜欢文学,喜欢雕刻,喜欢音乐。
她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才女,在嫁给杨振宁后,兼顾自己事业和家庭的经营,让他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,专心致力于自己的科学研究。
一个人的成功有很多因素,我认为来自他最亲近的人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很重要的。而杜致礼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后盾。
我不认为这是一段简单的师生恋,这样说太浅薄了。
杨振宁和杜致礼,一个逻辑严谨的学术专家,一位才气不凡的文艺女子,他们的结合是多么美妙(况且他们的年龄差并不大),用一位记者的话说:
“一板一眼的科学家与纤细的文学心灵,度过了53年,是恰好的婚姻生活。”
试想这样一个家庭:父亲专心搞自己的研究,树立的是学术严谨的榜样;母亲对外理解、支持着父亲。在家时又是一位温柔贤淑,有高雅兴趣的妈妈。
平时家里会放一些轻松又不失品味的音乐,在阳光倾洒的午后,一家五口,到公园里放风筝,画画,爸爸妈妈还会在睡前给自己的孩子读世界各国的美好童话。
这样的生活,欢声笑语,宁静安详,令人向往。杨家的三个子女自小在科学与艺术的熏陶下成长,长大后自然是视野广阔,与常人不同。
纵使不会夸张到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成就,但也是胸中自有天地,人生自有追求。
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,不管是哪一种爱情。杨振宁的三个孩子可以说个个都很出色。
他们未来成就的促成因素有很多,父母的学识、家庭的氛围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杨振宁的第一任夫人杜致礼在2003年不幸去世了,若她现在仍在世,看到她的孩子们如今像她和他们的爸爸一样,有自己的追求,有自己的爱好,有和自己相约到老的伴侣。
两人共同抚育子女,安稳过日,心里肯定是无限的欣慰和满足。
至于杨振宁晚年和第二任夫人翁帆,54岁之差的爱情,我们只能尊重,不多做评论。
杜致礼西南联大附中杨光诺杨振宁师生恋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下一篇:没有了